交流中德产品能效与可持续标准的政策框架和发展现状

2023年11月14日,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主办的“产品能效与可持续标准专家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CNIS)资环分院专家和德国产品能效标准领域的专家分享相关最新进展,交流产品能效和可持续标准的政策框架、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合作潜力。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一个关键策略在于优先考虑降低能源消耗。中德两国都认识到提高能效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实现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两国都制定了降低能源消耗的约束性目标:德国承诺在 2030 年前,将终端能耗降低 26.5%(相较于2008 年),这有助于实现欧盟的能效目标,即在 2030 年前将终端能耗降低11.7%(相较于2020年基准预测);中国的 “十四五 ”规划(2021-2025 年)也包含了一个强制目标,即到 2025 年能源强度要在2020 年的水平上降低 13.5%。

在此背景下,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主办的此次会议旨在交流双方在产品能效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目前的政策框架和产品能效标准的实施情况,并就相关共性和差异展开讨论,探讨未来合作的可能。

中德产品能效政策框架现状与发展

首先,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 (Fraunhofer ISI)和检测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集团(TÜV Rheinland)的专家介绍了欧洲产品能效框架,分享了政策框架即将做出的调整(点击查看英文PPT)。专家指出,欧盟更新的产品能效政策框架仍将以能效为重点,同时强调循环经济原则,即可维修性和耐用性。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还对数字产品护照的发展做出了展望,数字护照是未来重要的政策工具,将为评估能源消耗奠定基础,它不仅覆盖了产品使用阶段的能源消耗,还包括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

随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CNIS)的专家全面介绍了中国提高产品能效的现行政策框架。专家们重点介绍了中国能效标识体系的先进数字化发展。此外,中方专家还介绍了促进产品能效团体标准制定的企业标准“领跑者”计划。

关于挑战与合作潜力的讨论

在讨论中,双方一致认为实施能效政策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测量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双方还提到,标准的统一仍需要各方努力。虽然技术上的统一是可行的,但法律上的统一需要政策协调和调整。专家们希望今后在法律法规、政策进程以及产品标准的推行方面进行更多的信息交流。

 


加强中德在能效标准方面的合作

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并实现碳中和,中德两国在能效标准上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相互理解,提高市场透明度,并推动绿色低碳的能效技术和实践广泛应用。因此,在2023年第八次中德能效工作组会上,国家发改委和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就加强中德能效标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达成一致。围绕这一议题,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伙伴致力于为中德利益相关者搭建研讨和交流的平台,并针对产品能效、可持续供热解决方案的能效标准以及工业能效和碳排放的基准以及绿氢相关的系列标准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结合德国和欧洲的标准开发和实践,鼓励企业参与,支持特定专题的行业团体标准制定,并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