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供热部门清洁、低碳转型——中德清洁供热论坛顺利召开

8月5日,在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BMWK)和中国国家能源局指导的中德能源工作组框架下,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和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CHIC)在京联合举办“中德清洁供热论坛”。会议期间,中德专家和企业代表们围绕供热领域的清洁、低碳转型发表主旨演讲,并分享了清洁供热技术解决方案,讨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中国还是德国,供热无疑是推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行动领域之一。

供热部门的低碳转型是实现中德两国气候目标的必由之路。供热在德国占能源需求的近四分之一,在中国占建筑能耗的30%(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约21%)。相较于电力领域,供热去碳化对中德两国来说更具挑战。无论是在德国还是中国,化石燃料仍然占供热的大部分,虽然具备技术解决方案,但供热的经济性和监管因素阻碍了其低碳转型。

“中德清洁供热论坛”为两国致力于推动清洁、低碳供热的专家和企业提供了一个探讨、分享和展示解决方案的交流平台,旨在探讨这些解决方案的优势以及在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障碍。此外,发言专家提出了推动必要技术解决方案应用的改革思路和举措。

中德合作,推动供热助力气候行动

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CHIC)主任周宏春先生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供热转型对于实现中国气候目标至关重要,并强调国际合作对于交流经验和制定最佳解决方案的重要意义。德国驻华大使馆能源与气候官员福力娜(Elena Finckh)女士在致辞中强调,德国将大大加快其供热转型,计划到2030年在目前热泵安装约150万台的基础上增加到600万台,并将可再生能源在供热中的比例从2021年的约17%提高到50%。她还重申,尽管目前的天然气供应危机迫使德国在未来两年内增加对煤炭的依赖,但德国对其气候目标、能源转型和淘汰煤炭的承诺没有改变。

主旨发言 - 德国供热转型概况

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伙伴项目主任尹玉霞女士介绍了德国供热领域的转型。德国供热领域转型的技术路线是提高建筑能效、大力推广热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供热、以及集中供热的扩建和低碳改造。其中大型热泵在集中供热中的应用受到特别关注和政府财政支持。供热转型的成功需要一系列政策组合,其中包括能效标准、碳价、财政资助、优化市政规划,同时也离不开而具备有资质的技术人员和可用的资源等其他重要因素。

清洁、低碳供热技术交流与分享

会上,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伙伴邀请了五家德国供热领域企业分享其供热系统低碳转型的技术理念和产品,其中包括:

  • 将热泵与储能、太阳能、存储和气候友好型制冷剂相结合,作为接近零碳的解决方案 —— 菲斯曼
  • 利用废水中的热量作为廉价和可用的供热和制冷能源,而这一点目前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受到的关注较少 —— NECreat
  • 大型热泵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将冷热储能作为应对大型供热和制冷需求的解决方案 —— 曼恩能源解决方案
  • 通过智能供热计量表和智能监控系统提供热力消费模式的全方位数据,并优化系统转向 —— 丹佛斯
  • 现代化的水力平衡系统,实现建筑内采暖和供热水高效一体化 —— 欧文托普

未来展望:推动供热计量改革

在嘉宾讨论环节,专家们一致认为,基于实际消费量的供热计量改革是中国供热转型面临的重要议题。目前基于面积的计费方式不能激励能效的提升和先进设备的应用。如果供暖收费以消耗量为基础,激励机制将发生变化。由于目前的计量技术能够监测建筑物内各单位的供热是否均匀和一致,它不仅对效率非常重要,还有助于提高供热质量。热计量和相关设备也为未来的数字化和智能供热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基本数据。专家认为,现在是中国开始向基于消耗量的热计量过渡的理想时机,因为中国已经制定了积极的气候目标,具备所需的技术手段,而且已有很多示范项目取得良好效果。

本次论坛表明,中德两国在供热转型方面存在巨大动力和合作潜力。尽管已经具备必要的技术,但仍需进一步的政策和规范支持。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将与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CHIC)和其他合作伙伴一起,就如何进一步推动供热清洁转型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中德在清洁供热领域合作

提高供热领域的可再生能源能源比例对实现全面能源转型和所有部门的去碳化至关重要。相比电力部门,供热部门的低碳转型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因为它更多地取决于用户和企业的投资决定,在政策制定中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而且相对电力部门涉及更多不同的经济主体。因此,供热转型需要有效的政策框架,以及低碳且可负担的技术解决方案。

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伙伴在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中国国家能源局的支持下,为中德政府、研究人员、协会和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两国互相分享和交流政策、创新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以推动实现供热部门的双碳目标。

EN